close
百喻經 禪悟─7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搆驢乳喻 昔邊國人不識於驢,聞他說言驢乳甚美,都無識者。爾時諸人得一父驢,欲搆其乳,爭共捉之。其中有捉 頭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腳者,復有捉器者,各欲先得,於前飲之。中捉驢根,謂呼是乳,即便搆之,望得其乳。眾人疲厭,都無所得,徒自勞苦,空無所 獲,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外道凡夫亦復如是。聞說於道不應求處,妄生想念,起種種邪見,裸形自餓,投岩赴火,以是邪見,墮於惡道。如彼愚人妄求於乳。從前,住在邊疆的國人,不認識驢子,聽到他人說‥「驢乳非常的美味可口!」可是:沒人認識驢子。有一天,大家得到了一隻公驢,想要擠驢乳,大家搶著要捉驢子擠乳——其中,有人捉著驢子的頭、有人捉著驢子的耳朵、有人捉著驢子的尾巴、有人捉著驢子的腳,還有人捉著驢子的生殖器,各個都想先得到驢乳,能夠先嘗到驢乳的滋味。其中,捉到驢子生殖器的人,叫道‥「這是驢子的乳頭!」立即擠著驢子的生殖器,希望能夠得到驢乳。結果:大家搞得疲勞厭倦,也都一無所得,只是徒費勞力、白白辛苦,而一無所獲。這樣的作為,是一切世間人,之所譏笑的傻事。聽說:修道可以證果,卻在不應修習的地方求取,妄生許多想法,起了種種邪見,遂有:裸形、自餓、投巖、赴火等等,諸多無益的苦行,因此邪見,而墮在惡道中。這就像是那些傻瓜,在公驢身上,妄想得到驢乳一樣。◎ 與兒期早行喻 昔有一人,夜語兒言:“明當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兒聞語已,至明清旦,竟不問父,獨往詣彼。既至彼已,身體疲極,空無所獲,又不得食,餓渴欲死,尋復回還,求見其父。父見子來,深責之言:“汝大愚痴,無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來?徒受其苦。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設得出家,即剃須發,服三法衣,不求明師諮受道法,失諸禪定道品功德,沙門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虛作往返,徒自勞苦,形似沙門,實無所得。從前,有一個人,晚上告訴兒子說‥「明天早上,我和你一起,到那個村落去,有一些東西要買。」兒子聽了父親的話之後,到了第二天早晨,竟然不問父親,就獨自先到那個村落去,既然到了那個村落之後,身體疲倦得很,卻一無所獲,又不得飲食,饑渴得要命;只得回家,求見他的父親。父親看見兒子回來,不禁責備兒子說‥「你真是個大笨蛋,沒有智慧!為何不等我,而自己一個人,跑去又回來,白白的嘗受:往來奔波之苦呢?」這樣的作為,是一切世間人,之所譏笑的傻事。設若能得出家,即時剃除了鬚髮,穿著三種法衣,若不求明師指教,諮詢討論、受持道法,便會失去一切禪定、道品的功德,還有沙門妙果,一切也都會失去。這就像那個傻兒子,白費工夫的往返,徒自枉然疲勞;若不依循明師,雖然:外形像是沙門,實際上,卻也一無所得啊!◎ 為王負機喻  昔有一王,欲入無憂園中歡娛受樂。敕一臣言:“汝捉一機,持至彼園,我用坐息。”時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擔之。”時王便以三十六機置其背上,驅使擔之,至於園中。如是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若見女人一發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後為煩惱所惑,三十六物一時都捉,不生慚愧,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擔負於機。從前,有一個國王,想到「無憂園」裡去,遊行娛樂;便命令一個臣子說‥「你拿一張椅子,到『無憂園』去,好讓我休息時坐。」這時,那個臣子,竟覺得:拿椅子,是羞恥的事,不肯拿椅子,便告訴國王說‥「我關鍵字不能拿椅子,但我願意用擔的。」這時,國王便拿了三十六張椅子,放到他的背上,驅使他擔負著椅子,到無憂園去。像這樣愚笨的人,是被世人所譏笑的。如果看到:女人有一根頭髮,掉在地上,自謂「持戒」嚴謹,所以:不肯拿掉頭髮,後來,卻為煩惱所迷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齒、屎、尿」等等,種種不淨物,卻不以為恥,三十六種不淨物,一時,全都捉拿了,竟也不生慚愧,到死也不肯捨離。這就像那個傻臣子一樣,不肯拿一張椅子,反而擔負了三十六張椅子。◎ 倒灌喻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醫未至頃,便取服之,腹脹欲死,不能自勝。醫既來至,怪其所以,即便問之:“何故如是?”即答醫言:“向時灌藥,我取服之,是故欲死。”醫聞是語,深責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便以餘藥服之,方得吐下,爾乃得瘥。”如此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修學禪觀種種方法,應觀不淨,反觀數息﹔應數息者,反觀六界。顛倒上下,無有根本,徒喪身命,為其所困。不諮良師,顛倒禪法,如彼愚人飲服不淨。從前,有一個人,患了下部肛門的病。醫生說‥「這當要從肛門,注入藥水灌洗,才可以痊癒!」於是:便去準備灌洗用具,想要來給他灌洗。醫生還沒到之前,他便把灌洗肛門的藥水,拿來喝了下去,結果:肚子脹了起來,一時間,痛得要死不活的,不能忍受。醫生來了,看到他這樣痛苦,感到很奇怪,便問他說‥「你是何原故,怎麼會這樣?」他便回答醫生說‥「剛才,我把灌洗用的藥水,拿來喝了下去,所以:現在痛得要死。」醫生聽了他的話,不禁責怪他說‥「你真是個大傻瓜!不了解治病的方法。」便用其它的藥,給他服下——他這才上吐下瀉,後來,才得以痊癒。像這樣愚笨的人,是被世人所譏笑的。想修習禪定,觀照有種種不同的方法,應作不淨觀時,反作數息觀;應作數息觀時,反作六界觀……種種顛倒上下的作法,只是白白的喪失身命,為其迷惑所困,這就是不諮詢良師,而自行顛倒坐禪、觀照方法的結果。就像那個傻瓜,喝下用來灌洗肛門的藥水一樣。◎ 為熊所嚙喻 昔有父子與伴共行,其子入林,為熊所嚙,爪壞身體。困急出林,還至伴邊。父見其子身體傷壞,怪問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瘡害?”子報父言:“有一種物,身毛耽毿,來毀害我。”父執弓箭,往到林間,見一仙人,毛發深長,便欲射之。旁人語言:“何故射之?此人無害,常治有過。”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為彼雖著法服無道行者之所罵辱,而濫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熊傷其子而枉加神仙。從前,有父子二人,與其他朋友一起同行。他的兒子,進入到樹林裡,被熊給咬傷了,還被熊爪,抓傷了身體,孩子驚慌急忙的,逃出樹林,回到行隊中。父親看見他的兒子,身體受傷,驚訝地問兒子說‥「你現在是怎麼了,被什麼傷害成這樣子?」兒子告訴父親說‥「有一種動物,全身滿是長毛,跑來咬傷了我。」父親聽了,便拿著弓箭,前進到樹林裡,看見一位仙人,毛髮很長,於是:便想射他。旁人便告訴他說‥「為何原故,要射殺他呢?這個人,又沒有傷害你的兒子,你該當去找那隻:咬傷他的熊啊!」被那些:雖然穿著法服,卻毫無道行的人,之所辱罵,卻因此而濫傷,那些無辜的良善、有德之人。這就像那個父親一樣,是熊咬傷了他的兒子,而他卻冤枉神仙,想加害神仙。◎ 比種田喻 昔有野人,來至田里,見好麥苗生長郁茂,問麥主言:“云何能令是麥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糞調網站優化和其田。下種於地,畏其自腳蹈地令堅,其麥不生。“我當坐一床上,使人轝之,於上散種,爾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腳,至田散種,地堅逾甚,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將生,應當師諮,受行教誡,令法芽生。而返違犯,多作諸惡,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從前,有個山地人,來到田莊,看見長得很好的麥苗,生長得蓊鬱茂盛,便問麥主說‥「要如何才能使這些麥子,長得這麼茂盛、這麼好呢?」麥主回答道‥「首先,要整平田地,並施加糞便、尿水,所以:麥子才能長得下這麼好。」山地人聽了,便照著麥主所說的方法去做,就用糞便、尿水,來調和他的田,再把種子播於田地,因怕他自己的腳,踏上去,會 把土踩硬,他的麥子,就長不好了,於是‥他心裡便想‥〔我當坐在一張床上,令人抬著,我在床上播種,那麥子才能長得好!〕他便雇了四個人,一人抬著一支床 腳,到田裡去播種——這下子,田裡的泥土,被踩得更硬了。這種傻瓜做的事,被人所譏笑說‥「怕自己兩腳,踩硬了田土,卻反而更增加了八隻腳!」既然修習持戒之福田,想使善芽生長,應當向師父諮詢,受持奉行教誡,令法芽能生長,現在,反而違過犯錯,多作諸惡,便使戒芽,不能生長。這就如那個山地人,怕他的兩腳,踩硬了田土,反倒增加了八隻腳。◎ 獼猴喻  昔有一獼猴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兒。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先所嗔人,代謝不停,滅在過去。乃於相續後生之法,謂是前者,妄生嗔忿,毒恚彌深。如彼痴猴為大人所打,反嗔小兒。從前,有一隻獼猴,被一個大人給打了,牠拿大人沒辦法,無可奈何,反而把怨恨,遷怒到小孩子身上。先前被人所瞋恚——然而,新陳代謝,生滅不息,滅已在過去,而在相續的後生之法,說他是前者,這是不對的,而枉對後者生氣,毒害之念深重,就像那隻笨猴子,被大人給打了,卻反而遷怒小孩子。◎ 月蝕打狗喻  昔阿修羅王見日月明淨,以手障之。無智常人,狗無罪咎,橫加於惡。凡夫亦爾。貪嗔愚痴,橫苦其身,臥荊棘上,五熱炙身,如彼月蝕,枉橫打狗。從前,阿修羅王,看見日月光明耀眼,便用手去遮掩它。沒有智慧的凡人看了,以為:日月是被「天狗」給吃了——狗本無罪過,而人卻無理地,痛打狗一頓。貪欲、瞋恨、愚痴,才是苦惱的根源,不知捨離、滅盡,卻橫加無益的痛苦,在他的身上:或是睡臥在棘刺上、或是用火熱燒身體。就像有「月蝕」時,冤枉狗,而打狗一樣。◎ 婦女患眼痛喻 昔有一女人,極患眼痛。有知識女人問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復言:“有眼必痛。我雖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後痛。”旁人語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無者,終身長痛。”凡愚之人亦復如是。聞富貴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後得報,財物殷溢,重受苦惱。有人語言:“汝若施者,或苦或樂﹔若不施者,貧窮大苦。”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為長痛。從前,有一個女人,患了眼病,極為痛苦。有認識她的女人,問她說‥「你的眼睛很痛嗎?」她回答說‥「眼睛很痛!」那女人又說‥「有眼睛就必定會有病痛,我雖然還沒有病痛,但以後也會有病痛,因此,我想挖出眼睛,怕它以後,會有病痛。」旁人跟她說‥「眼睛如果在的話,或有病痛、或無病痛;但是:眼睛如果沒有了,那就會終生長痛了。」聽說富貴之人,是衰敗、禍患之本,因而不想要富貴,就不想佈施,恐怕以後,得到富貴的果報,而在財物太多時,重受衰敗、禍患的苦惱。有人告訴他說‥「你如果佈施的話,搜尋行銷得到富貴的果報,或許會有衰敗的痛苦、或許也會有富足的快樂,但是:如果不佈施的話,就永遠會為貧窮而大感痛苦。」這就像那個笨女人,不能忍受一點眼病時,短暫病痛,便想要挖掉眼睛,而受沒有眼睛時,長久的痛苦。◎ 父取兒耳鐺喻  昔有父子二人緣事共行,路賊卒起,欲來剝之。其兒耳中有真金鐺,其父見賊卒發,畏失耳鐺,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時決。為耳鐺故,便斬兒頭。須臾之間,賊便棄去,還以兒頭著於身上,不可平復。如是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言無二世,有二世﹔無中陰,有中陰﹔無心數法,有心數法﹔無種種妄想,不得法寶。他人以如法輪破其所論,便言我論中都無是說,如是愚人,為小名利,便故妄語,喪沙門道果,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為小利故斬其兒頭。從前,有父子二人,因有事而一起同行——路上有盜賊,忽然衝了出來,想要來搶劫。兒子的耳上,有金子做的耳環。父親看見盜賊,突然衝了出來,怕失去耳環,立刻就用手去扯兒子的耳朵,只是:耳環一時扯不下來,他便用刀,砍下兒子的頭。一下子工夫,盜賊便離去了。父親便拿著兒子的頭,放到兒子的肩上,可是:再也不可能復合了。像這樣作傻事的傻瓜,是被世間的人所譏笑的。為了名聞利養的原故,造作種種戲論,譬如說‥「無此世、彼世;有此世、彼世;無中陰身、有中陰身;無心生一切法、有心生一切法;無種種妄想、有種種妄想……」這些都是:不得實諦之法。別人要是以如實之法的言論,來破解他所說的戲論邪見——他便說‥「在我的言論中,都沒有這種說法。」就像是愚笨的人,為了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故意的說謊話,因而失喪失了沙門道果,在身體敗壞、性命終結時,墮落到三惡道中。就像那個愚笨的父親一樣,為了小小的耳環,卻砍掉了兒子的頭。◎ 劫盜分財喻  昔有群賊共行劫盜,多取財物,即共分之。等以為分,唯有鹿野欽婆羅色不純好,以為下分,與最劣者。 下劣者得之恚恨,謂呼大失。至城賣之,諸貴長者多與其價,一人所得倍於眾伴,方乃歡喜,踴悅無量。猶如世人不知布施有報無報,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無量 樂。方更悔恨,悔不廣施。如欽婆羅後得大價,乃生歡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恨不益焉。從前,有一群賊,一起打劫偷盜,得到很多財物,便一同分贓。大家以本領、地位的高低來分,其中,有一件「鹿野」出產的毛衣,色澤不是很好,被列為下品,便分給地位最低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得到了毛衣,心裡很生氣,直叫道‥「我太吃虧了!」後來,他到城裡去賣——有個富貴的長者,卻給了他很高的價錢。他一個人所得到的,倍於其他的人,這才高興得跳了起來。就像世人,不知道佈施,有好果報,還是無好果報,而只做了一點小佈施,竟然就得到生天的果報,享受無窮的安樂,這才更加悔恨,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會廣加佈施?就像是那件色澤不好的毛衣,後來賣得了高價,才高興起來。佈施也是這樣的!雖是少作佈施,卻多得果報,到時才自生慶慰,卻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多佈施一些。◎ 獼猴把豆喻  昔有一獼猴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覓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雞鴨食盡。凡夫出家亦復如是。初毀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獼猴,失其一豆,一切都棄。從前,有一隻獼猴,握著一把豆子,不小心,掉落了一粒豆子到地上,便放下手中的豆子,想去尋找掉落的那粒豆子——結果:未能找得那一粒掉落的豆子,而先前所放下的豆子,全被雞鴨給吃光了。初時破了澎湖民宿一戒,而不能悔改,因不悔改的原故,便愈加放逸,使得一切戒都捨棄了。就像那隻獼猴,為了失去的一粒豆子,而把所有的豆子都捨棄了。◎ 得金鼠狼喻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踴,持置懷中,涉路而進。至水欲渡,脫衣置地,尋時金鼠變為毒蛇。此人深思:寧為毒蛇螫殺,要當懷去。心至冥感,還化為金。旁邊愚人見其毒蛇變成真寶,謂為恆爾,復取毒蛇內著懷里,即為毒蛇之所蜇螫,喪身殞命。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見善獲利,內無真心,但為利養,來附於法,命終之後,墮於惡處,如捉毒蛇被螫而死。從前,有一個人,在路上行走,途中,撿到了一隻金子打造的黃鼠狼,心裡非常高興,便把它放到懷裡,沿路走去,到了水邊,想要渡水,便脫下衣服,放到地上。這時,金鼠狼竟突然變成毒蛇。這人便想‥〔我寧可被毒蛇咬到,也要把它帶走!〕由於他的心意精誠所感動,那條毒蛇,又變成原來的金鼠狼。旁邊有個傻瓜,看到——毒蛇變成了珍寶,以為永遠都是這樣的;便去抓了條毒蛇,放到懷裡去——結果:被毒蛇給咬了,喪失了生命。看見善人,獲得利益,而他內無真心,但為名聞利養,便來依附於法;然而:命終之後,還是墮落到惡道處。就如捉毒蛇入懷的傻瓜,被毒蛇咬到而死一樣。◎ 地得金錢喻  昔有貧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錢,心中大喜躍,即便數之。數未能周,金主忽至,盡還奪錢。其人當時悔不急去,懊惱之情,甚為極苦。遇佛法者亦復如是。雖得值遇三寶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業,忽爾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還為其主奪錢而去。如偈所說:今日營此事,明日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匆匆營眾務,凡人無不爾。如彼數錢者,其事亦如此。從前,有一個窮人,在路上行走,在途中,偶然撿到一袋金錢,心裡非常高興,隨即便把錢拿出來數;數還沒完時——丟錢的主人,忽然就到了,把錢全給搶了去。窮人這時,便後悔自己,為什麼不趕快離去,懊惱的心情,實在非常痛苦。雖然得以遭遇:「佛、法、僧‥三寶」的福田,卻不精勤努力,修行善業——忽然無常到來,生命終結,墜墮到三惡道裡去。就像那個傻窮人,還被那袋金錢的主人,搶錢而去。 就如詩偈所說‥「今日營此事、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至; 匆匆營眾務,凡人無不爾,如彼數錢者,其事亦如是。」◎ 貧人欲與富者等財物喻  昔有一貧人,有少財物。見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雖有少財,欲棄水中。傍人語言:“此物雖□,可得延君性命數日,何故舍棄擲著水中?”世間愚人亦復如是。雖復出家。少得利養,心有希望,常懷不足,不能得與高德者等獲其利養。見他宿舊有德之人,素有多聞,多眾供養,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懷憂苦,便欲罷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貴者自棄己財。從前,有一個窮人,擁有極少的財物,看見大富的人,想要跟他一樣富有——但是久久猶不能相等的原故,雖有少許的財物,便想丟棄到水裡去。旁人看了,便告訴他說‥「這財物雖然少,卻可以使你,生活好幾天,是何原故,要捨棄它,丟到水裡去呢?」雖然出家,得到很少的利養,只因心有希求,常感到不能滿足,不能跟德高望重的人,得到同等的利益,看到長老、有德的人,素來有盛名,多有眾人供養,心想跟他一樣——因為不能相等的原故,而心生憂悲惱苦,便想放棄行道。就像那個愚笨的窮人一樣,想跟富人相等,而放棄自己所擁有的財物。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婚禮顧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07asktm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