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4月8日電 題:犧牲玩樂服務香港 兩女生吁正面看待社會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當下,香港部分年輕人不時抱怨缺乏發展機會,認為社會給予的機會不足。然而,兩位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江穎敏、林倬琳,雖跟許多人一樣生活繁忙,卻不忘貢獻社會,身體力行勉勵同儕,機會可由自己創造和爭取。
  近年,香港“90後”(泛指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普遍被認為較自我中心,但這兩位女孩早前被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及青年事務委員會選為“十大優秀青年”,以表揚個人成就、領導才能及社會服務上的優秀表現。
  今年22歲的江穎敏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中學五年級畢業後,因父母到馬來西亞做生意,便跟隨父母到當地讀書,逗留一年半。那時的她,已開始想自己可以如何服務社會,曾用自己零用錢,送贈輪椅給當地老人院。
  及後,江穎敏重回熟悉的香港,攻讀大學的化學及環境工程,對社會事務日益關心。2012年,她參加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交流活動,這趟旅程啟發了她日後成立社會企業,與友人關註香港人口老化的議題。
  “從美國回港後,我在想:可以怎樣為香港社會做更多事情?”經過資料搜集後,她們發現人口老化成為香港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發現許多香港年輕一代不懂尊重、照顧老人家,許多老人家同時亦自覺沒有貢獻。
  有見及此,江穎敏與友人決定撰寫計劃書參加一項社會企業挑戰賽,結果贏得冠軍,共獲約14萬港元資金,在去年5月正式創辦“歷耆者”。
  訪談中,表現自信而不自滿的江穎敏介紹,她們從臺灣方面引入特製體驗衣的專營權,配合自創的高齡者模擬體驗課程,讓年輕一代穿上裝備,進行室內外活動,體驗長者的身體狀況,感受老人家生活的難處,以增加同理心。
  江穎敏表示,“歷耆者”去年11月開始提供服務,至今已在中學和青年中心進行約20場活動,而且會加入長者義工導師,以促進社會兩代人跨代的對話。
  關心香港社會問題的還有訪談期間坐在江穎敏身旁,談吐溫文爾雅的林倬琳。今年18歲的她,已有8年社會服務的經驗,而最令她最感自豪的,就是自12歲參加香港紅十字會制服團隊。
  與江穎敏不同,說話帶點害羞的林倬琳坦言,自己昔日在團隊內少不更事,幸好老師不斷給予機會,去年更當上校內的紅十字會總隊長,而在2011年她有份參與統籌的一項暑期服務計劃,服務一群新來港兒童,至今令她非常回味。
  林倬琳說,當時報章有許多對新來港人士的負面報道。她認為,要減低社會的負面情緒,應該幫助他們儘快融入社會,在港找到踏足點,尤其是兒童,應讓小孩儘快進入和適應學校生活,他們不會是社會的負擔,反而是社會的新力量。
  雖然林倬琳和團員們自知力量有限,但她們都用上逾半年時籌劃這項服務計劃,騰出暑假其中5天,以“一對一”方式,服務九龍深水埗區約30個新來港兒童,舉行學習、游戲等活動。
  “活動完結後,他們在讀書、社交、抗逆能力都有進步,逐漸回覆信心,甚至敢於拿起咪高聲說話。”剛升上大學理學院一年級的林倬琳說。
  兩位女生不但關心香港社會,還關心內地有需要的人。江穎敏在大學二年級時,曾服務杭州留守兒童,教授英語,與他們玩游戲;林倬琳則在去年聖誕節,到廣東清遠參加自行車籌款,約踏180公里,並向當地人送上自行車、日用品。
  除了參與不同組織的校外服務,兩人還參與多項校內服務和活動,同時要兼顧學業。被問到分配時間的要訣,她們異口同聲說:犧牲玩樂,參與服務活動已樂在其中。
  現在每天約睡5小時的江穎敏坦言,自己創辦的“歷耆者”是生活的一部分,已經為它訂下三至四年大計,即使畢業後會有一份全職工作,都會堅持下去,有信心兩者會得到平衡。
  江穎敏鼓勵香港社會上的同輩人:“任何人都要學懂怎樣珍惜每個機會,要學會把握、增值和發掘自己,在過程中向別人虛心學習,提升個人水平,向著自己的目標進發。”
  “十大優秀青年”中最年輕得獎者的林倬琳則認為,香港社會現在已比較富裕,生活條件好,發展機會應該是由自己主動爭取,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未來,她除了繼續專註學業外,還會繼續做好社區服務。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推出一個電視宣傳廣告,其中一句口號就是:能夠幫人,你的福氣!在兩位女生身上,不但看到才幹及創意,亦有對社會的關心、助人的熱情,是一股建立關愛社會的正面動力。(完)  (原標題:犧牲玩樂服務香港 兩女生吁正面看待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07asktm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